一些喜欢读书的人有放枕边书的习惯,就是在枕头边放几本书,临睡前看一看,晚上睡不着觉看一看,睡醒了的时候再随手翻一翻。看似无心乱翻书,实际上翻的越多,记得越牢固。枕边书就有这方面的妙用,道理并不是那么简单。
倘若有中学生要背诵古文,背不过,就需要把语文书当成枕边书,临睡前背一背,枕着语文书睡觉,醒了之后再背一背,不出两天,再长的文言文也能背过。倘若正儿八经地背诵,用的时间很长,也不一定能背过。似乎枕着书本睡觉,就可以和书内的知识进行交流。看似是迷信,实际是科学。人倘若只是枕着书本睡觉,不看书,那么即便书里的知识再简单,人也掌握不了。需要在枕着书本的时候,思考书里的内容,睡前看书,睡醒了看书,偶尔随便翻书,都算是一种记忆。枕着书本睡,抱着书本睡,都行。似乎枕着书本睡的效果更好一些,主要还是书本离大脑比较近,人在睡之前读了书,看似没有死记硬背,梳理的知识也不一定被人全部掌握,甚至合上书就忘了,但梳理的知识已经进入了人脑,就像信息输入到电脑一样,没有被调用之前,这样的信息简直就是不存在的,只有被调用的时候,电脑中存储的信息才会出现。电脑存储信息的时候,简直是光速,可以在瞬间存储大量的信息,但只要不调用这些信息,这些信息就被尘封在电脑硬盘里。只有这些信息被调用的时候,才会立刻出现。人脑获取信息也是这样,看到书本的知识,以为没有掌握,也没有用心,其实已经看到了,已经理解了,只不过是潜意识的作用,显意识没有发觉而已。
当人枕着书本睡觉的时候,潜意识会加工人脑的信息,会把临睡前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,进行系统化整理,甚至搞一些无序的连缀,填补,最终形成一定的系统信息,储存在人的大脑里,直到人调用的时候才会出现。大突然发现自己说话的时候引用了枕边书的内容,才知道枕边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而平时却总是想不起枕边书的内容,甚至根本不知道枕边书里面那些内容对自己有什么用。人脑就是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,存储速度是光速,可以快速存储大量信息,比普通的计算机要快得多,容量也要大得多。古董行有一句有俗语,叫做“入我眼者即我有。”买不起古董,看看也解了馋,就算是自己的。即便这样的古董价值连城,被大收藏家买走了,大收藏家也不一定真正拥有这件古董。因为大收藏家的寿命是有限的,死了之后古董就是别人的。或者说人不曾真正拥有任何东西,那人大脑可以存储很多信息,除了书本的信息,就是平时看到的,听到的,感觉到的,都可以存储下来,作为经验系统的一部分,不断丰富和完善。
展开全文
人的认知系统是开放的,虽然开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,但这种开放性可以让人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,不断丰富认知系统,进而变得成熟起来。喜欢读书的人在枕边放上几本书,喜欢读就拿起来读,太困了就睡觉,但枕边书的位置很有意思,伴着人睡眠,时间久了就对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,要枕着《兰亭集序》入殓,不过他的坟墓被发掘之后,没有发现《兰亭集序》。武则天也说过这样的话,只不过武则天的坟墓至今没有被发掘,不知道里面是不是真的有《兰亭集序》。他们认为枕着神品入殓,就可以飞升仙界。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追求,其实和对神品的仰慕感情有关系。到了现在,人们讲究科学,讲究心理学,那么枕着书本睡觉,就很可能受到书本知识的影响。尤其是临睡前看书,形成这个习惯之后,就很可能每天获得新的知识,而且意识会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。人在临睡之前,意识处于放松状态,很容易吸收书本的知识。倘若人在白天忙得不可开交,即便看了几页书,也不一定能记住。当然只要拿起书来看,就能够了解其中的内容,也就等于把其中的信息输入到大脑中去了,只不过没有立刻调用,想不出信息的有用性。一旦信息被调用出来,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。古人说,“开卷有益”,又说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。
伟人曾经过着半床被子半床书的生活,有临睡前在床上读书的习惯,读的越多,掌握的知识越多,认知系统也就越丰富。有人有失眠的毛病,在床头放几本书,尤其放几本哲学书,道理比较绕,读一会儿就睡着了。即便这样,哲学书也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影响。人在临睡前,意识精神都处于放松状态,而这种状态是最容易获取信息的,即便昏昏欲睡,也容易获取书本的信息。甚至很多人朦朦胧胧地读书,模模糊糊地理解内容,也是可以理解的,并不是毫无印象,比起不读书要好得多。倘若想要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,想要把一本书吃透,那就把这本书当成枕边书,反复阅读,而且要枕着书本睡觉。时间久了,就可以对这样的书了如指掌,甚至对书中的内容如数家珍,一一罗列出来。有人在枕边放了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每天临睡前读一遍,时间久了居然能倒背如流。有人背不过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,把它当成枕边书,还枕着睡觉,不出一个月就背诵得非常熟练,而且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。
枕边书有一定的作用,尤其对人的潜意识心理形成一定的影响,让人接受起来毫不费力。倘若有人要深刻钻研某一本书,就要把它当成枕边书,要枕在枕头下睡。时间久了,就可以吃透这本书的内容。倘若每一天都看不同的枕边书,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,也可以变得更加智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