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,蜀国的狂热备战,使其像一颗“铜豌豆”,虽然看似具备威胁,但在实际战斗中可能会导致魏国“崩牙”。魏国或许意识到,蜀国的这种备战方式难以持久,因此宁愿采取拖延策略,甚至期待蜀国的自我崩溃。
蜀国的地理劣势与天然屏障
如同李白在千年后所感慨的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三国时期,蜀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一大优势。蜀国被山川环绕,交通不便,天然形成了一个难以攻破的防线。魏国虽然占据北方,东吴则把控南方,但真正难以攻克的却是蜀国。尤其是法正曾提到汉中地区,认为这个地方“上可以倾覆寇敌,尊奖王室,中可以蚕食雍凉,广拓境土,下可以固守要害”,因此刘备积极攻占汉中,为蜀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防线。确实,汉中一带的地理优势,让魏国在向蜀国发动攻击时面临巨大的困难。
此外,魏国还面临其他挑战,特别是由于董卓动乱后,长安一带荒废,难以为魏国提供稳定的支撑,影响了魏国从关中进攻蜀国的能力。在荆州方向,魏国即便能够夺回荆州,也很难直接威胁到蜀国的核心。
如果魏国先攻蜀国,东吴将不会袖手旁观
蜀国虽然国土小,人口少,国力相较魏国差距悬殊,但对魏国的威胁却不容小觑。加上蜀国虽然占据有利的防守地理位置,其潜力相较于东吴而言显得微不足道。魏国本可以选择放缓对蜀国的攻击,而将重点转向东吴,毕竟东吴疆域辽阔、人口众多,战争潜力巨大,对魏国的威胁更大,尤其是其领土更加接近魏国的核心区域。
魏国如果过早地发动对蜀国的攻势,即使能灭掉蜀国,自己也可能损失惨重,最终魏吴双方的实力可能会趋近或反转,这对魏国而言显然得不偿失。所以,魏国只能采取防守策略,压制蜀国的北伐,主动压制东吴的军事行动。
赤壁之战后,魏国为何持续攻打东吴
赤壁之战是魏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,曹操亲自指挥的魏军遭遇了惨重的损失,这使得曹操在心中积压了巨大的耻辱。三国志记载,战时曹军出现大规模的瘟疫,导致大量士兵死亡,军心涣散,战斗力大减,最终被孙权成功火烧船只和粮草,导致大量魏军死于饥饿和疫病。赤壁之战的惨败,使得曹操心有不甘,可能正是这种情感推动了随后的征吴之战。
曹丕继位后,也有多重原因促使他发起了对东吴的征战。一方面,孙权自立称帝,背离了魏国的控制;另一方面,曹丕继位后,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,他需要完成曹操未完成的“灭吴之业”。因此,曹丕三次亲征东吴,目的是消除吴国的威胁,巩固魏国的统治。
不过,魏国在石亭之战和东兴之战中的失败,多多少少带有些投机性质,这些战争并非魏国事先精心准备的征战。石亭之战的起因,是吴国太守周鲂的背叛;东兴之战则是因为孙权去世后,魏国认为吴国的内乱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。总的来说,魏国的征吴战争,或许从一开始就带有为曹操报仇的情绪。
然而,魏国长时间的征吴失败,反而促使其更加谨慎地转向攻击已经精疲力尽的蜀国。自刘备开始,蜀国一直处于穷兵黩武的状态,姜维的11次北伐早已消耗了蜀国的国力,最终在262年,魏国凭借精妙的策略一举灭掉蜀国。
蜀国灭亡后,东吴的孤立无援使得魏国最终开始着手准备彻底灭掉吴国,虽然长达半个世纪的征吴失败让魏国深知其难度,但在准备充分后,魏晋群臣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机会,成功消除了这一隐患。
---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等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