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淮阴侯韩信遭遇吕后与萧何的合谋诱杀时,很多人会问:他的亲信到底跑哪儿去了?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?这其中其实涉及两个关键问题。
第一,韩信的亲信本就不多。虽曾被封为诸侯王,但他的成长路径与刘邦、彭越、英布等人不同。后者多靠着身边的亲信一步步壮大,凭藉忠心的部将和密友最终坐上王位;而韩信则多凭借刘邦赐予的兵卒、粮草与将领来建立自己的力量,最后才得以成为王。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功路径,注定了韩信身边的亲信数量稀少。正因为亲信稀少,刘邦才有机会两次悄然闯进韩信的营帐,直接夺走他的军队。如果韩信身边有更多可靠的亲信,哪怕刘邦的计划再周密,也可能被韩信的部下提前揭露、及时发出警报,让韩信做好应对准备。
再者,韩信一度丧失王位后,亲信更是日渐稀少。人们普遍抱着“买涨不买跌”的心理,看到他再难翻身,自然不愿意继续作为他的亲信。随着时间推移,愿意站队韩信的人越来越少,亲信群体逐渐缩小。结果,当他试图发动谋反时,连一个曾经冒犯过他的舍人都不敢轻易出手,只能以威胁来压迫对方。舍人为了自保,便把韩信谋反的证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,弟弟再把情况告知了吕后。
第二,韩信的亲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救他。前面提到的买涨不买跌的心态,在韩信已经不再是王的现实下,原本地位低于他的列侯,即使曾经对他有过效忠,也难以在他失去王位后继续充当亲信。换句话说,自韩信失去王位的那一刻起,要在列侯之中重新聚拢成一个可以信任的亲信网络,几乎不可能。能够在汉初达到列侯之位的人,除了某些侥幸与特殊关系者,如吕马童、审食其等,多半是极具能力之人。这些人所握的职位已经把“有能力的人”基本网住了,韩信要在这些人中再寻捷径,几乎等同于在一张巨网里找针。即便他侦察到某些潜在的亲信,这些人往往也未必经过战场的严苛磨练,缺乏在战场上和政局中击退风险、化解危机的经验与胆识,根本难以承担救援的重任。
展开全文
再加上,韩信被诱入长乐宫后,转眼就陷入致命的处境,被砍头的命运几乎已注定。即便他还有心、也有能力去组织救援,时间也来不及。吕后果断而冷厉的处置,使得韩信尚未实施的谋划全都化为泡影。正如某些武侠笔记所言,天下武功,讲究速度与果断,韩信确有高超的军事才干,但面对吕后一声令下的狠厉,仍难以阻挡其 decisiveness 的锋芒。
以上分析,主要依据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之记载。本文为原创改写,旨在以更具细节的描述呈现同一历史观点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